心理師資深專業且交通方便的可言心理諮商所
https://www.talktalk.tw/custom_128709.html
悲傷…過了嗎? (林淳蔭心理師)
悲傷…過了嗎? (林淳蔭心理師)
悲傷…過了嗎? 作者:林淳蔭諮商心理師
生命中的悲傷事件是我們難以避免的一部分。無論是因為失去親人、失戀、工作學業人際挫折、摧毀性的自然災害、意外事故等都可能讓我們陷入深沈的悲痛之中。然而,悲傷對每個人來說都有不同的影響,也不是一個會自然消失的情緒,且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獨特的悲傷歷程。 悲傷歷程因人而異,所以有些人可能會迅速從悲傷中恢復,有些人可能經過長時間之後仍無法完全療癒他們的傷痛,這是因為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個性、成長經歷、生活經驗與價值觀。而每個人對悲傷的反應和處理方式亦各不相同,有些人可能會表現出激動情緒、哭泣、憂鬱狀態,而有些人可能傾向於內心封閉、沉默寡言;有些人可能會通過與親友交流、尋求心理諮商輔導或參與支持群體等方式來處理悲傷,而有些人可能傾向於自我封閉或沉浸在回憶中。無論悲傷歷程的長短和悲傷的人會如何處理悲傷,我們都應該尊重,並提供支持和理解。 如果選擇不處理悲傷情緒,甚至忽視它或試圖將其壓抑下去的話,可能導致長期的心理壓力、焦慮和憂鬱症狀,及一些身體的疾病。悲傷其實是一種正常的情緒反應,當我們可以適時地釋放悲傷、失落、憤怒等情緒,並反思自己的價值觀和生活目標,最終能使我們的生命獲得成長和進步的機會。 當面對處於悲傷狀態的人時,我們需要傾聽和陪伴,也需要更多敏銳他們的狀態。有時人們會無意中說出一些不適合或更傷害他們的話語,例如:「時間會治癒一切的」、「你應該讓它過去」、「已經過了那麼久了,你怎麼還是這樣」、「你應該要振作起來了」等話語,雖然是出於善意,但都會讓悲傷的人感到更加地痛苦、孤獨、無助、被忽視或被責備。所以,表達關心、提供安慰和情感支持,是較體貼的對待方式。 悲傷是生活中的一部分,每個人都可能會經歷不同程度的悲傷事件。面對悲傷情緒,我們應該給予自己和他人足夠的時間和空間來處理和療癒,並學習如何正確面對及適當處理這些情緒。同時,在面對悲傷的人時,也不要輕率地試圖給予解答,而是透過陪伴、理解和支持,尊重彼此的感受,共同度過悲傷的時刻,一起找到力量和希望,以邁向療癒及成長的未來。
https://www.talktalk.tw/custom_128267.html
放心去飛 (周雨霖心理師)
放心去飛 (周雨霖心理師)
放心去飛 作者:周雨霖諮商心理師 小瑋是即將大四畢業的學生,因為嚴重的情緒困擾、失眠而前來諮商。他對於畢業非常焦慮,不知道畢業後要做什麼工作。原來讀了四年的電機系並不是自己的興趣,一直以來想讀藝術方面的科系,但是因為爸爸是唸電機系的,堅持要小瑋跟隨自己的腳步,讀了四年實在沒興趣,大學的成績也不理想,看著就業博覽會上電機相關的工作,覺得意興闌珊、提不起勁,但想到要重新開始去找尋自己的興趣發展,又覺得為時已晚。
小瑋形容自己像是被關了一輩子的小鳥,現在要畢業了,爸媽也不再限制自己,好像是可以展翅高飛的時候,卻發現自己已經不會飛了。
在諮商的工作中,經常遇到像小瑋這樣的同學,從小到大就是所謂懂事的小孩、乖乖牌,習慣壓抑自我,順著大人的期待發展,沒有想過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就讀熱門科系的同學A,想在大學時光中多結交一些朋友,或是參加社團,但課業的壓力、自我要求高,以及爸媽對課業表現的期待,漸漸放棄開拓生活圈的可能,生活中只剩下讀書和考試,覺得比高中拼升學時還寂寞。另外一位同學B,從小就是家裡最會讀書、最乖的小孩,也因為如此,受到爸媽的肯定,但是在諮商室中卻哀怨的說,自己面對爸媽的要求時只會照單全收,其實很羨慕任性的妹妹,雖然不像自己這麼會讀書,但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念自己想念的科系,有自己的朋友和生活。
「期待」有時候也像是「臍帶」,連結了親子,給予孩子成長的養分,但若一直沒有剪掉臍帶,同時也會限制了孩子自我發展的可能性。
紀伯倫的書提到「孩子」:
你可以給他們愛,但別把你的思想也給他們,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你的房子可以供他們安身,但無法讓他們的靈魂安住,因為他們的靈魂住在明日之屋,那裡你去不了,哪怕是在夢中;你可以勉強自己變得像他們,但不要想讓他們變得像你,因為生命不會倒退,也不會駐足於昨日。
大學四年,正是孩子探索自己、尋找自己與學習獨立的黃金時期,就像小鳥要學習飛翔的過渡階段,需要生命中的大人的鼓勵與支持,才能安全與自由的探索自己想要的方向。
你好比一把弓,孩子是從你身上射出的生命之箭。弓箭手看見無窮路徑上的箭靶,於是祂大力拉彎你這把弓,希望祂的箭能射得又快又遠。欣然屈服在神的手中吧,因為祂既愛那疾飛的箭,也愛那穩定的弓。
當一把弓吧!讓孩子可以發展成為他自己。特別是從小就很乖巧順從的孩子,更需要多鼓勵他在大學中嘗試發展自我、多元探索、找尋自己喜歡的、並且練習自主做決定。
找尋自己心之所向,並非順從爸媽期待,對於孩子來說都會感到不安,在內心深處擔心如果和爸媽的期待不同,是否就會失去父母的愛呢?就像要起飛前,會頻頻回頭看,確認自己是否得到允許一樣,這時爸媽的信任、支持的眼神,加上適時的引導,會是他勇敢飛翔的原動力!
放心去飛吧!當你飛累了,回頭看,我們依然在這。
【首次刊登於臺北醫學大學學生輔導中心官網】
https://www.talktalk.tw/custom_128316.html
累積存款-親子關係建立的目標 (林淳蔭心理師)
累積存款-親子關係建立的目標 (林淳蔭心理師)
累積存款-親子關係建立的目標 作者:林淳蔭諮商心理師
親子關係是影響孩子成長和發展的重要因素,但在現代社會中,許多家庭正面臨著相處時間不足、溝通不良、價值觀差異等問題,導致親子關係疏離或衝突,因此,良好親子關係的建立,就像累積存款的概念一樣,需要父母在孩子年幼的時候就開始積極投入,花時間和心思去建立,累積的愛越足夠,越容易幫助孩子建立自信、積極及勇敢面對生活的態度。 在與青少年互動多年的歷程中,體驗到如果能讓孩子願意誠實面對自己的行為、討論自己的想法和疑惑,並願意分享和求助的話,當他們遇到問題和困難時,大都能有效地解決面臨的困境。那麼,在親子關係中,我們可以如何幫助孩子培養出這些特質呢?
孩子願意誠實面對自己的行為:意味著孩子能夠承認自己的錯誤,不撒謊或找藉口。當孩子做錯事或犯錯時,父母可以給予適度的指導和懲罰,但也要表達理解和支持,讓孩子知道父母不會因為他們的失敗而不愛他們,這樣還能幫助他們學會自我反省,從而提高他們對自己的認識和自我的控制能力。自我認識和自制能力的提升,都能夠幫助孩子更有信心地面對未來的挑戰和困難,而在情感上也漸趨成熟穩健。
孩子願意討論自己的想法和疑惑:意味著孩子能夠與父母分享自己的心情、困難、興趣等,並且聽取父母的意見和建議。當孩子有話要說時,父母可以給予孩子一個安全、開放和包容的交流環境,並有充分的時間和注意力,不要打斷或批評,而是用開放式的問題和回饋來引導及鼓勵孩子,這樣可以增加孩子的表達和思考能力,也可以增加父母對孩子的了解和關心,讓孩子感受到自己的觀點和感受都是被尊重和重視的。這樣能幫助孩子逐漸學會在社交互動中表達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在與人交往中能更自然及擁有自信。
孩子願意分享和求助:意味著孩子能夠與父母合作完成一些任務或活動,並且在遇到困難時主動尋求父母的幫助。當孩子需要幫忙時,父母可以給予適當的協助和指導,但不要代替或干涉孩子的決定和行動,這樣可以增加孩子的責任感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可以增加父母對孩子的信任和支持。
累積愛的存款是建立良好親子關係的重要方式之一,透過愛的積累,父母和孩子之間的情感連接更加堅固,孩子也會擁有更好的自我發展和生活能力。在累積愛的存款過程中,父母需要聆聽、理解、接納孩子的心聲,並創造充滿信任、尊重、同理和愛的家庭氛圍,適時鼓勵和引導,便能讓孩子健康快樂地成長。
https://www.talktalk.tw/custom_128329.html
守密,一項艱辛的任務 (徐泰國心理師)
守密,一項艱辛的任務 (徐泰國心理師)
守密,一項艱辛的任務 作者:徐泰國諮商心理師
我在書店看到「守密:祕密心理學的第一本書!那些藏著不說的,如何影響你的健康與未來」這本書覺得很有趣,也被推薦序的第一行字吸引,上面寫著「心理師或許是與秘密最為接近的一種職業了」,一方面是因為我是心理師,想更瞭解書中有哪些說法,另方面是見書中提到「守密是一種意圖,而非行為」這段話讓我想起一件事;多年前、我還不是心理師的時候,某位好友在聊天的過程中告訴我一個他深藏心中許久的秘密,講完後他更提醒我「絕對不能讓任何人知道此事」,其實不用刻意提醒,我也能理解這事存在著一定程度的嚴重性,所以答應了他的要求;但因我跟他的人際關係、生活圈有高度的重疊,所以「為他守密」成了我那段時間的日常,我好像開啟了一項「意圖不讓人知道此事」的任務模式。
閱讀此書後讓我想起當時有個特別的感覺,就是:內心始終有個很深沈、很隱密的訊息不斷提醒著我。書中提到「守密」這件事不僅僅是一項行為,內心更是需要啟動一個不斷提醒著自己的狀態、存在著一個「守密的意圖」,內容的許多描述跟那段日子中的自己相似,如:
「當我們產生意圖時,會特別注意環境中與該意圖有關的事物」
所以,我會特別關注生活中任何跟這個秘密有關的訊息、話題,並會思考這些訊息、話題與這個秘密的關連性
「意圖守密,意味著無論何時,凡是當你與人交談時,你都想偵測到任何與秘密有關的東西,好讓你能對自己的言談格外謹慎」
在和共同的朋友聊天時,無論他在不在場,我都會仔細的聽、小心的回應,當出現了任何一絲一毫跟這秘密有關的話語時,我會下意識的緊張起來
「更敏銳的同時也意味著即使不需隱瞞時,你仍會想起秘密…即使自己一個人獨處時,也在思考秘密-但旁邊無人時,根本不需要守密」
我很習慣的想起這個秘密,無論何時、何地,慢慢的會覺得這樣的自己很怪
「想起秘密並不一定是問題,只是有時你一旦想起,就很難放下」
真的沒辦法不去想,隨時都會想起來這個秘密,且因沒人可以講、可以討論,所以會有種不知道接下來該如何是好的無助、無奈感。
記得在幾個月後,他在某次的聚會中將此事公開,因而讓我解除了這個「守密任務」。而不得不說,那幾個月的生活經驗真的很不好,經歷了書中提到關於守密的痛苦:不是絕口不提、堅持原本的說詞,而是會不斷的沈思此事,並因此事的無解而感到無助、孤立無援,對未來充滿擔憂與不確定。
在心理師的專業工作中,許多來談者都曾說過上述的狀態,伴隨而來的可能還會有食慾不振、失眠、焦慮、憂鬱等因「守密」而引發的身心症狀,這些症狀影響著他們日常的生活。
多年前得知秘密那天,雖我因此展開了一項守密的任務,但見我朋友那「終於說出口」的舒暢感,與諮商時見來談者將深藏心中的秘密說出時的狀態相似,能將秘密講出來,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歷程。
多年前的我是一介素人、是某人的朋友,被朋友傾訴秘密、請託絕不能說出,然後我經歷了一段守密的痛苦;多年後的我是心理師,傾聽來談者的故事與秘密,因心理諮商的倫理與專業訓練,我不僅能在倫理的界限上守密,專業的訓練也讓我不會因聆聽故事與秘密而承受痛苦。
若在你心中有個不曾對人訴說的事件,而你已承受因此事起的身心不適多年,將此事說出來,生活或許會開始變得不一樣,而心理諮商是你可考慮的管道。
https://www.talktalk.tw/custom_127300.html
按下暫停鍵(周雨霖心理師)
按下暫停鍵(周雨霖心理師)
按下暫停鍵 作者:周雨霖 諮商心理師2020.4.10
最近疫情風波延燒,每天都有最新確診人數,學生被迫停課,好多人也開始遠距工作,甚至隔離在家,彷彿在庸庸碌碌與忙忙碌碌的日常生活中按上了暫停鍵,一切瞬間慢了下來。 有些上門求診的個案表示,多了好多待在家裡的時間,許多過去痛苦難過的回憶忽然湧上心頭。本來每天行程滿滿沒空想的事情,在安靜的時候都想起來了,原來以為的遺忘只是壓抑,就像沒有打掃的房子,平常只把家當旅館回家吃飯睡覺視而不見,真的待在家時,才發現家裡凌亂不堪。 有另一個案說,他喜歡保持忙碌,被別人需要,才有存在感。一個人獨處時總覺得空空的不知道要幹嘛,因為不知道自己的興趣和嗜好是什麼,獨處時總感到心慌。 也有不少夫妻待在家裡的時間變多,才發現兩人當初是因誤會而結合,透過雙方保持忙碌而維持下去,相處時間增加後發現溝通不良,乾脆因了解而分開。 平常沒有空了解的,關於自己、關於情緒、關於伴侶與家人的關係,都因為按下暫停鍵,待在家裡而無所遁形。 雖然這些暫停造成了不少損失,但也有媒體報導,地球因按了暫停鍵,拍攝空拍照時,發現工廠被迫停止營運的地球,看起來有種前所未見的寧靜美感呢。 一切靜了下來,讓真實逐漸浮現,可能過程有凌亂,有不堪,但退去了一切的喧嘩,也可以看到真實的美感。 停了下來,也讓我們更有機會去了解自己、整理自己與整理關係。 愛漂亮的朋友長出了粉刺就立刻預約美容院清理,他知道不處理不行,之後變成了大膿包有礙觀瞻。 愛乾淨的朋友家裡一出現灰塵就立刻拿出吸塵器,保持得一塵不染,他知道不整理只會越積越多。 而對於我們來說最重要的:自己,對於自己的感受、情緒、興趣,以及對於與最愛的人之間的關係,有花時間去了解、思考與整理嗎? 當獨處時,正是整理自己與培養興趣的好時機。 不用應付別人的眼光時,你想做什麼呢? 也許是一本書,也許是一部想看好久的電影,也許是運動活絡筋骨,也或許是種花種草和寵物玩。幫自己下廚吧!從採買到完成一餐,表示一個人時依然有能力可以好好照顧滋養自己。 往事浮上心頭時,也可重新省視一下那段破裂的人際關係,裡面的前因後果,有沒有什麼發現和學習。 和伴侶相處有爭吵時,也可以花時間去思考對方怎麼了?自己怎麼了?對方氣什麼?自己氣什麼?練習說出真實的感受,並在過程中更加了解彼此的想法與價值觀,透過溝通減少差距。 若是常常懶得整理懶得想,就壓抑下來,直到對彼此的不滿累積到不可收拾的程度,通常只能以關係決裂作結束。 有位個案跟我說,這段時間常相處後才驚覺伴侶是最熟悉的陌生人。原來平常都只把對方當成生活的伴,完成日常分工事務,久了後彼此的關係更像同事而非夫妻,原來是沒有花心思去認識與溝通。 也許可以把這次的暫停當成一個好時機,靜下來體驗生活、找尋自我,在疫情打亂步調時,慢下來,給自己一些貼近自我的時光吧!
(原文刊載於台北醫學大學學輔中心)
https://www.talktalk.tw/custom_126777.html
壓力,正面迎擊!~從日劇談壓力調適 (周雨霖心理師)
壓力,正面迎擊!~從日劇談壓力調適 (周雨霖心理師)
壓力,正面迎擊!~從日劇談壓力調適
作者:周雨霖 諮商心理師
最近在看一部日劇「神奈小姐」,主角是由日本知名的搞笑藝人渡邊直美飾演鈴木神奈,面臨帥哥老公外遇,獨自一人帶著兒子在職場與家庭中奮鬥,依然嗓門很大,笑容滿面的正面迎擊!「現實,未來,還有人生種種,儘管放馬過來吧!」看著神奈一邊騎車一邊對自己信心喊話的畫面,自己也跟著振作了起來!
生活中無可避免地會面臨很多壓力,不論是課業、工作、感情或是家庭責任等,如何能夠與壓力好好相處呢?1.尋求內在支持、找尋內在歸因,打造正面思考的力量就像神奈小姐一樣,面臨老公外遇時說:「請大家拭目以待,我要成為閃閃發光的女人,再度被愛慕追求」,當遇到壓力或創傷的事件時,我們要像照顧一個傷口一樣,貼上情緒OK繃,相信這一切的打擊和挑戰都不足以影響自我價值,擁有良好的自我價值感是打造抗壓體質的第一步。第二步則是找尋「內在歸因」,心理學上有提到「內在歸因」與「外在歸因」,當發生不愉快,例如工作壓力或是分手事件時,可以從內在找尋原因,發現事情與自我的關聯,叫做「內在歸因」。覺得一切都是運氣不好,是別人在陷害自己…等,叫做「外在歸因」。能找尋「內在歸因」的人,比較可以從挫折或失敗中找尋控制感,進而改善,不讓失敗一直重複,這樣的人會越挫越勇,抗壓性自然會提高。在找尋內在歸因中,有個重點是要歸因在自己可以改變的部分,例如被分手時,若歸因於自己的個性特質,只會讓自己更加挫敗。若歸因於可以控制、可以努力、可以改變的部分,例如省思自己與伴侶溝通的方式、理解自己與伴侶之間的相處模式是哪裡出了問題…等,可以讓下次戀愛更順利。日劇「假面騎士響鬼」裡面說:人生,本就是不斷地重復摔倒,受傷,結疤的過程,如果在這之中沒有過磨練,就會敗給自己了。事情不是得到,就是學到,若能學到,下次會更好。第三步是要有相信低潮一定會過去的信念,日劇「野豬大改造」裡說:只要你活著就會碰到最糟糕的日子,但是也會有最好的時侯,那就是人生。在面臨痛苦與壓力的時刻,依然不失去希望,會成為繼續保持前進的力量。
2.從外在尋找資源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請相信你所有遇到的困難都已經有人經驗過了。所有的學習都是從模仿開始,請勇敢的去尋求協助吧!失戀了找好朋友出來傾吐煩惱或是組個失戀陣線聯盟互相支持,都比單打獨鬥來的有力量。工作上想尋求突破,也可以請教前輩如何過關斬將。真的覺得壓力大到已經影響到日常作息,也可以試著找尋專業的醫生或心理師求助。日劇「最後的朋友」說:沒事的,事情會慢慢變好的。遇到自己喜歡的人,交到自己的朋友,為你分擔,即便心中仍留有傷痕,它最後也會變得小到自己都能撫平。
3.一步步專注當下完成目標電影「藍色大門」中,有一天女主角孟克柔躺在媽媽旁邊,問說:爸走的時候,你是怎麼活過來的?媽媽說:我不知道,我就這樣活過來啦!有時候壓力來時,就是這樣一直走,往前走,自然就會度過。日劇「四重奏」裡說:會邊哭邊吃飯的人,能夠活下去。 而我說,就算一邊在哭,也別忘了一邊吃飯。無論遇到多大的壓力,請保持正常作息,好好吃飯、好好睡覺。就像騎自行車一樣,只要你不停止踩踏板就不會倒下,保持前進吧!把大目標化成小目標,一步一步地專注在當下完成。
4.逃避雖然可恥,但是有用「月薪嬌妻」裡面的名言:「逃避雖然可恥,但是有用」。除了努力解決問題之外,偶爾也要把自行車停在旁邊,給自己一些喘息空間。為自己安排一趟旅行、看一部電影、舒壓精油按摩、唱唱歌、和朋友說說冷笑話…等,幫自己補充一些活力與能量,讓自己有一些空間消化情緒,再重新面對。日劇「Dr.倫太郎」裡說:請不要努力了!不用急著前進,如果疲倦了也可以稍微休息一下。
你壓力大嗎?「一公升的眼淚」,得了不治之症的亞也說,「在決定放棄這些事物前,我至少要先流過一公升的眼淚」。想哭就哭吧,哭完了擦乾眼淚,再重新調整步伐,那些殺不死我的,將使我更堅強。
(原文刊載於 陽光基金會)
https://www.talktalk.tw/custom_126779.html
解決8困境,收服孩子的壞習慣 (吳思佳心理師)
解決8困境,收服孩子的壞習慣 (吳思佳心理師)
解決8困境,收服孩子的壞習慣
壞習慣從哪裡來寶寶剛出生至1歲時,父母會認為孩子還太小,只要身強體健,其他的生活教育可以等到年紀大一點再實行;孩子1歲到2歲之間,做錯事情被父母責罰,看起來懵懵懂懂,好像沒有吸收到父母的教育,許多家長也念在寶寶尚年幼,不忍心太苛刻,但隨著孩子日漸長大,越來越多的壞習慣也浮出檯面,變成讓爸爸媽媽頭痛的大麻煩。 累積而成的行為模式一般真正被定義成壞習慣的行為,應該是後天形成的,陳富美副教授指出:「壞習慣是寶寶一天一天行為的累積,當第一次的壞行為出現良好的結果,寶寶會再嘗試第二次,第二次的結果若也讓寶寶滿意,久而久之寶寶就會將之變成自己的行為模式,就是我們所說的習慣。」 避免孩子的模仿行為除了孩子本身的行為模式會累積成壞習慣之外,也有可能是經由模仿身邊親近的人,而產生不良行為。許多育有超過1個以上子女的家庭中,經常出現生了二寶之後,原本乖巧懂事的大寶竟然退化了,譬如原本都會自己吃飯的寶寶突然要求媽媽餵食,這是因為不願意弟弟妹妹奪走父母的注意力。 發生這類狀況時,父母可以用孩子能理解的方式向他們做解釋,例如告訴寶寶:「因為弟弟還不會自己拿湯匙,所以才需要媽媽餵食,你很棒,自己的湯匙拿得很好,都不需要媽媽擔心。」陳富美副教授表示:「簡單的說明都比沒有作任何說明來得好。」讓孩子理解原因,他們才不會有憤憤不平的情緒而故意搗蛋。 8個困境,從晨起到就寢針對孩子從晨起到就寢的過程中,整理出8個充滿狀況的時刻,讓爸爸媽媽在面對孩子的這些壞習慣時,了解背後的原因、並找到最佳的應對方法。困境1:Bad Morning如果孩子已經開始上幼兒園,那麼從早上起床那一刻,親子間的戰鬥便開始了,父母總是因為時間緊迫而感到著急,寶寶的大腦卻昏昏沉沉的好似狀況外,彼此的情緒交互影響下,使本該美好的早晨卻以壞心情揭開序幕。 壞習慣──寶寶愛賴床可言心理諮商所諮商心理師吳思佳表示:「孩子一天晚上需要約8至9小時的睡眠,如果寶寶有賴床的問題,可以評估寶寶的睡眠量是否充足,或睡眠品質有無需要改進的地方。」 壞習慣──不討喜的起床氣有些父母會比孩子提前半小時起床,打理好出門的瑣事後才喚醒孩子。父母原本的好意是「讓孩子多睡半小時」,但對於需要較長時間才能清醒的孩子來說,卻是要他們在迷迷糊糊之中被催促著出門,且當感受到父母緊張的情緒,孩子也會跟著焦慮起來。 困境2:亂七八糟的遊戲時間假日時孩子待在家裡一整天,起床後只能看電視、或是待在家中玩玩具,當父母將注意力放到孩子身上時,玩具早已被孩子「散播」到各地,這時家長總會忍不住責罵,孩子玩玩具的習慣為什麼總是這麼差?該如何改變呢? 壞習慣──同時玩多種玩具吳思佳心理師表示:「年紀較小的孩子,本身就對世界充滿好奇,會一次想要探索多種玩具,要在獨自玩耍的情況下,難以做到父母指定的要求,父母不妨陪伴孩子一同玩耍,讓好習慣在輕鬆的氣氛下培養出來。」 壞習慣──不願意收拾環境建議父母可以以遊戲的方式和孩子共同進行收拾作業,將收拾變成遊戲的一部份。 困境3:頭疼的午餐時刻經過上午的一番折騰,父母期許孩子能夠乖乖坐在餐椅上享用食物,但調皮的孩子彷彿逮到惹爸媽生氣的好時機就不肯放過,一會兒東挑西揀、一會兒又不安份的想要離開餐椅。 壞習慣──挑食吳思佳心理師建議:「別過於勉強寶寶,讓他們一次嘗試一些些,以鼓勵代替責備,才不會讓寶寶對食物產生更大的抗拒感。」 若寶寶有挑食的情況出現,家長也可以先釐清背後的原因,孩子是不喜歡食物的口感或是氣味,試著調整烹調方式。當孩子嘗試接受不喜歡的食物時,父母要在一旁給予肯定,以漸進式的方式鼓勵孩子慢慢接受,而非強迫寶寶一次將所有討厭的食物吃光光。讓好習慣在輕鬆的氣氛下培養 壞習慣──吃飯時弄得髒兮兮陳富美副教授提醒,應該先判斷其造成的原因是否為孩子的發展限制,導致桌面無法保持清潔?有些父母擔心環境整潔而不讓孩子練習自己使用湯匙,錯過了發展抓握細小工具的黃金時期,等到寶寶年紀稍長,父母又期許孩子能自己準確的用湯匙吃飯,父母應該提供寶寶練習的空間。若擔心環境的整潔問題,可做好預防工作。 困境4:中場不休息好不容易熬到了午睡時間,父母催促著吃飽飯的寶寶趕緊小睡片刻,但寶寶可不是這麼百依百順,父母本想趁著孩子的午睡時間偷閒片刻,孩子卻狀況百出,讓家長煩惱極了。 壞習慣──非要玩偶或小棉被作陪許多研究顯示,孩子會有依戀物品的行為是不安全感作祟,若突然切斷孩子與其依戀物品的連結,可能會使孩子對這個世界產生不信任感,藉由坊間類似題材的繪本故事和孩子商量,採取循序漸進的方式,在孩子也能接受的原則下,逐漸減少對物品的依賴程度。 壞習慣──孩子不肯午睡陳富美副教授指出:「若發現孩子經常有這種問題,就該設法避免此狀況發生,孩子中午不想睡覺,有可能是早上的活動量太少。」以嘗試在早晨時或午餐後,帶寶寶到戶外走走,當孩子的需求被滿足,困擾父母的問題也會隨之減少。 困境5:手忙腳亂的調皮下午午睡過後寶寶彷彿電力被充飽了一般,各種調皮搗蛋的方式讓父母無法一一接招,孩子的專心度似乎也無法維持穩定的狀態太長時間。尤其稍不注意,寶寶很可能受傷或出了狀況,安全問題更讓父母擔心不已。 壞習慣──半途而廢吳思佳心理師指出,陪伴孩子一起工作的過程相當重要,若孩子在進行靜態活動時,能有家長在一旁相伴、引導,那麼專心時間會更長,且工作對於孩子而言屬於遊戲的一部分,毋須過度要求孩子非得完成一項作品不可。 壞習慣──不停爬上爬下若家中的寶寶經常靜不下來,父母可以帶孩子到公園等地方活動筋骨,大肢體活動需求被滿足後,在家中也許就比較能靜下來。 困境6:狀況百出吃晚餐臺灣人習慣視晚餐為相當重要的一餐,一家人坐在餐桌上,卸下一天的疲勞,分享彼此的心情及生活中的趣事,但若寶寶不肯配合,晚餐時間似乎也無法好好放鬆。家長在一旁相伴、引導,專心時間會更長 壞習慣──我吃不下吳思佳心理師認為,會發生這種情形,可能是孩子在午餐與晚餐之間攝取了過多的熱量。陳富美副教授建議:「若孩子真的覺得很飢餓,無法忍耐到晚餐時間,父母可以準備一些營養的點心,例如水果或是低熱量的蘇打餅乾等。」 壞習慣──討價還價有時若家中囤積了吸引力較高的零嘴,例如果凍、蛋糕等,孩子可能會想要在下午時當作點心食用,因此可和孩子約定,吃完一定份量的晚餐,就可以吃飯後甜點。陳富美副教授叮嚀,必須在以孩子吃得完的前提下進行約定,且事後一定要遵守約定,才能戒掉孩子討價還價的壞習慣。 壞習慣──吃飯不專心不少家庭的晚餐時間總會搭配著觀賞電視節目,但這樣的模式不僅容易讓孩子消化不良,還會養成吃飯不專心的壞習慣。用餐時父母可嘗試以身作則,將電視電源關閉,一家人專注在餐桌上,培養孩子的穩定性,吳思佳心理師表示:「當孩子習慣將注意力放在餐桌上,外出用餐時坐不住的狀況也會好轉。」 困境7:洗澡過程不受控制晚餐後休息片刻,逐漸要帶領孩子恢復穩定情緒,洗澡後接著就寢,但在進出浴室的過程中,孩子的壞習慣可能又會造成情緒的激烈起伏,父母該如何應對,才能安撫寶寶的情緒又同時完成洗澡的任務呢? 壞習慣──不喜歡洗澡吳思佳心理師建議:「可以和孩子培養一套洗澡的流程及方式,當彼此找到最適合的沖洗模式,孩子的信任感建立之後,對洗澡的抗拒感也會減少。」 壞習慣──配合度低吳思佳心理師認為,應該建立起孩子的規律感,例如每天固定時間就要去洗澡,可能是孩子喜歡看的某一部卡通演出告一段落時,就是洗澡時間,洗澡的程序也固定,當孩子養成規律性,就會視入浴為一生活常規,不會刻意與父母抗衡。 困境8:說不完的晚安當孩子已經睡眼惺忪的躺在床上,嘴上卻倔強的還與父母鬥嘴、撒嬌,晚安已經說了一次又一次,孩子還是硬撐著不肯入睡,小麻煩即使到睡著的前一刻還是不肯罷休,但只要父母的原則溫和而堅定,就不怕寶貝脾氣鬧不停。 壞習慣──要求重複講睡前故事吳思佳心理師建議:「父母可以預先設定好要陪伴孩子的時間,大約15分鐘至半小時,一但時間超過父母所設定的範圍,告訴寶寶:「時間已經很晚囉,來~故事講完了,媽媽抱一下,晚安。」先替床前故事時間做結尾,且索取擁抱的動作,也能轉移孩子的注意力,不那麼專注於故事書上。不斷重複的過程可以提供孩子的安全感。 壞習慣──拖延睡覺時間吳思佳心理師提醒:「其實在吃完晚飯後至洗澡、床前故事的過程中,父母就可逐漸營造出準備睡眠的氣氛。」例如將吵雜的電視關閉,調暗室內燈光,尤其在睡前的半小時要避免孩子進行激烈活動或過高的情緒起伏,以免大腦太過亢奮使寶寶難以入睡。 收服壞習慣小提醒面對寶寶的眾多壞習慣,總讓父母不知所措,一方面心疼孩子;另一方面卻又擔心一時的寵溺影響了孩子的品格教育,但陳富美副教授提醒:「孩子大哭時絕不是良好的妥協時間點。」 失控的情緒教室面對此種情況,父母應該要先同理孩子的處境,當想要買玩具卻被拒絕時,正常都會出現負面情緒,父母可以告訴孩子:「媽媽知道你現在好想買玩具,可是我們今天是來買家裡缺少的東西,等你生日的時候,我們就來挑你喜歡的玩具。」儘管孩子的情緒無法立刻恢復,也能因父母的同理而稍微穩定下來。 假日父母要注意許多工作忙碌的父母,會在週一至週五將孩子交給家人或保母照顧,只有假日才和孩子相處,由於不清楚孩子平時的狀況,會不容易分辨孩子的行為究竟只是見到父母時的撒嬌方式,或已成為壞習慣。 列出孩子的好習慣陳富美副教授叮嚀:「別過於執著孩子的壞習慣,想想孩子的優點,給予正向鼓勵,也是改掉不良行為的方式之一。」陳富美副教授表示:「沒有完美的父母,也沒有完美的孩子,給自己和孩子一些空間,教養也會更有彈性。」 調整心態,放鬆心情教養的過程中,孩子和父母都在彼此學習,有時父母太認真扮演父母,會讓孩子和自己都備感壓力,且親子間緊張的氣氛會讓教養問題不斷衍生,容許孩子和自己都會有「Bad Day」,過份的要求不一定得到正面回應,不如試著偶爾放鬆心情、保持幽默,才有更多能量與調皮的寶寶對抗。 陳富美學歷: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兒童與家庭研究博士經歷:輔仁大學附設幼兒園主任現職:輔仁大學兒童與家庭學系副教授 吳思佳學歷: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畢業經歷:崇光女中輔導教師、龍華科技大學兼任諮商心理師現職:可言心理諮商所諮商心理師
引用《【媽咪寶貝】2014年5月號》文章網站~https://blog.xuite.net/tacdtacd/twblog/214786050
https://www.talktalk.tw/custom_126775.html
3C的熱度永遠無法取代父母的溫度 (徐泰國心理師)
3C的熱度永遠無法取代父母的溫度 (徐泰國心理師)
3C的熱度永遠無法取代父母的溫度
作者:徐泰國 諮商心理師
案例遊戲室裡,7歲的Rose是個喜愛與人互動、充滿想像力的小女孩,我很快的就與他建立了不錯的關係,互動過程中絕無冷場、永遠充滿驚喜。有一次,他神祕的問:「你知道我的願望是什麼嗎?」我笑著看他,示意他繼續說下去,他小聲、害羞的說:「我最大的願望是:希望媽媽可以早點下班回家陪我,我很想將學校每天發生的事都告訴她。」然後,她停頓了一下,神情轉為落寞的繼續說:「但媽媽很少陪我,她好像比較喜歡她的手機。」解析隨著科技的進步,手機、平板讓我們的生活便利許多,拿起它們玩遊戲、瀏覽社群網站、找朋友聊天…,而這樣便利的生活似乎也讓我們很容易忽略身旁的人事物。這樣的場景:「三五好友們相約聚餐,當所有人都到齊,餐點也點妥後不久,一定就會出現手機訊息的聲音,慢慢的就會有人開始滑手機,不久之後,每個人都開始低頭操作著自己的手機。」許多人應該都很熟悉,但因成人之間的互動模式、心智狀態已成熟,被影響的層面應不會太大。但若是親子間互動、家庭聚會也是如此,這對孩子可能造成的影響將難以想像。我知道有些父母時常拿著手機玩遊戲、逛臉書、傳Line,很在乎自己的公司今天的任務為何?社群網站的po文有多少人來按讚?或朋友有沒有對自己的訊息已讀不回。卻不太清楚孩子今天在學校過得如何?也很少給予肯定與獎勵,或是對於孩子所說的話語呈現「不讀也不回」的狀態。電子奶嘴另外,在這幾年參加婚宴、家族聚會或到餐廳用餐時,觀察到另個現象。過去常見的那種:此起彼落的哭鬧聲或父母的責罵聲,甚至因孩子們剛認識了同齡的新朋友,就把餐廳當遊樂場,開始狂奔追逐玩耍等類似情況減少許多,父母除了能好好的用餐之外,也能跟久違的親朋好友聊天敘舊;但他們的孩子在做什麼呢?沒錯,他們成了「低頭族」,不少的父母把手機、平板當做「電子奶嘴」讓孩子們不吵不鬧、乖乖的待在坐位上。回想那個沒有「電子奶嘴」的場合、手機與平板尚未普及的年代,雖不時聽到哭鬧聲、責罵聲、嬉鬧聲,但我總認為這是一個難得的機會、珍貴的過程,因許多親子間的規範與承諾,都可以在這樣的過程中建立與磨合。另外,孩子也能在這些場合中,透過與長輩、同齡孩子的互動,學習到人際互動經驗,這一場又一場的聚會,讓親子之間凝聚了共同的記憶,這些記憶將成為日後親子互動的重要養分,而良好的親子關係應可經由一次又一次的互動形成。足夠的關注與陪伴雖也有父母並沒有讓科技產物影響了他們的親子關係,反而擅於利用它來促進親子間的互動,讓科技產物單純只是生活的工具,因他們知道,要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給予孩子足夠的關注與陪伴,才是重要的關鍵。由個人中心治療學派創立者Rogers的 「正向關懷需求(need for positive regard)」的原則來看,他認為正向關懷的需求包含尋求溫暖、被喜歡、被尊重等態度,這些也都是孩子對父母的需求,若父母願意給予孩子無條件的正向關懷,孩子可以感覺到父母給自己足夠的關注,感受父母對於自身的正向關懷需求是有被照顧到的感覺,如此在親子關係上相信會有更良好的發展。所以我們從陪伴與正向關懷兩個面向來思考,歸納出下列幾個原則來促進親子關係:1.關注與傾聽:在孩子不同的成長階段,都能以多元的角度來理解孩子的需求,放下自己已過度社會化的價值觀,單純的看著、聽著孩子的一切,試著「以孩子的角度來了解他的世界,仔細傾聽孩子的需求。」2.分享與陪伴:簡單來說,無論你工作多麼的忙碌,每天都要抽時間與孩子聊聊天,聽孩子分享學校發生的事情,陪伴孩子經歷每一個喜怒哀樂,讓親子間永遠都存在一種互動的狀態。3.成長與改變:親職教養的方式,在各個階段都需有所改變,但許多家長都簡單的以「他漸漸長大,所以我越來越少管他」來表達自己的改變,但不論在哪個階段,改變仍需包含「關注、傾聽、分享、陪伴」這四個概念。父母的溫度無法被取代不久之後,與Rose的媽媽聯繫,來溝通親子互動的觀念,雖她一開始就不斷數落孩子在學校、家裡的種種不當行為、情緒失控狀況都已讓她束手無策、身心俱疲,但Rose媽媽還是期待我能幫他找到改善的方法;我邀請Rose媽媽「只要每天在Rose上床睡時,陪她聊天10分鐘。」Rose媽媽滿臉為難的看著我,我繼續說「10分鐘就好,例如可先問她今天學校有沒有發生什麼事,接著說『然後呢、然後呢…』單純聽她講就好,不要糾正她任何事情。」幾個月後,再與Rose媽媽碰面「我現在已經可以很自然的跟孩子在睡前聊天,也覺得Rose在學校的狀況好像少了點。」她說,接著再問「那麼…接下來我可以再做些什麼呢?」我說「除了10分鐘的聊天外,每週至少陪他玩一次吧!」Rose媽媽再次出現為難的表情,並說「玩什麼、怎麼玩?我不會啦!」我笑著告訴他「別擔心,只要你空出時間,Rose會帶著你玩」
主要照顧者(父母)的功能,除了提供生理上的飽足外,更是提供被照顧者(孩子)一個溫暖、安全的心理感受,這絕對不是任何電子產品所能替代的,在這科技以光速進步與普及的年代,已不可能完全不去使用它們,只能期待父母願放下已發燙的手機、平板,真實的去陪伴孩子,因父母的溫度、散發的溫暖是永遠無法被取代的。
(原文刊載於 宇宙光傳愛家族雙月刊)
https://www.talktalk.tw/
可言心理諮商所